为回顾和总结秦怡同志的艺术成就,弘扬一个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的先行者和耕耘者,一个永怀赤红丹心“人民艺术家”的崇高精神,“德艺双馨·艺术常青——人民艺术家秦怡同志纪念座谈会”5月9日在上海市文联文艺大厅隆重举行。在秦怡逝世一周年之际,与会者共同缅怀、追思学习她的艺术成就和高尚品格。
一生尊崇艺术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939年,秦怡踏上艺术道路,一路尊崇艺术、品行高洁、传播大爱,用她的艺术人生,在时代的舞台上留下了一抹动人的红色印记。从艺以来,秦怡参演了《母亲》《青春之歌》《马兰花开》《女篮5号》《梦非梦》等30余部优秀电影作品,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、脍炙人口的形象。她的执着追求与人格魅力,为她赢得“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”、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“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”称号、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终身成就奖(金凤凰奖)、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、上海文艺家终身成就奖、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、“人民艺术家”国家荣誉称号等多项殊荣。
1959年5月,秦怡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此一生听党话,跟党走,紧紧地把个人的艺术命运和民族、社会、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。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在艺术道路上不懈探索,为新中国的电影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“我最早叫她‘阿姨’,后来叫她‘大姐’,再后来叫她‘秦怡’,最后终于叫她‘同志’了,因为她是我的入党介绍人。”上影演员剧团老艺术家牛犇从20世纪50年代就认识秦怡,“无论在艺术还是做人上,她有太多值得我们后辈从艺者学习的。”
在拍摄改编自夏衍同名话剧的电视剧《上海屋檐下》时,牛犇做导演,秦怡担任主演。有一个镜头需要秦怡眼泪横着往耳边流下来,为了达到要求,秦怡拍了七八遍,不停问牛犇,“你看行吗?”只要牛犇犹豫,就“再来”。最后一次已经完美了,她还要再来一条。连夏衍看了,都称赞这一滴眼泪。“我总跟青年人说,在艺术上什么叫精益求精,这就是精益求精。”
《秦怡传》作者唐明生回忆,2017年《秦怡传》第三版要出版时,他请秦怡谈表演心得,秦怡谈了三点带有理性和思辨色彩的思考:第一点,演戏和做人是联系在一起的;第二点,人物是跟着时代走的;第三点,重要的是,要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。“她结合自己演的一系列角色,把三点思考谈得很深、很细,联想到如今演艺界心态浮躁、急功近利的现象,这三点思考弥足珍贵。”
上海电影人的骄傲
在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眼中,秦怡就像一棵大树,和众多老艺术家一起为演员剧团遮风挡雨。“她为观众和上影演员剧团后辈们留下的不只是美丽,为中国电影留下的不只是电影。秦怡老师说过,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有再多的钱也好,别人再说你漂亮也好,总有一天你是要走的,你走了一切都消失了。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要紧的东西还是价值,就是自己给予了这个世界什么。这就是她朴素而精彩的价值观。”
“秦怡老师始终在教育着我们年轻的一代。”上海电影译制厂原厂长、配音艺术家乔榛记得,秦怡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、创作,到八九十岁了还要学。有一次,乔榛在演出中朗诵了一首诗,下台后,秦怡快步跑到他面前,眼含热泪地说:“乔榛,你刚才朗诵的那首《小草》说出了我的心里话,也是我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啊。”秦怡要来了这首诗,还要乔榛教她朗诵。乔榛觉得惊讶,“您是前辈,怎么还要我教?”她说:“你不要谦虚,你朗诵得那么感人,说出自己的心里话,我也应该说自己的心里话。”座谈会上,乔榛再次朗诵了那首《小草》缅怀秦怡。
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认为,秦怡的美是由内而生的,“她最美的时刻并不是在银幕上,而是生活中的时时刻刻。”秦怡曾深情地在孙道临雕像前说,“道临你安息吧,我们会像你一样拿着新华字典进摄影棚”。“这就是上海电影人的骄傲、上海电影人的标杆。”
座谈会由中国文联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,中国电影家协会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、上海市文联、上海电影(集团)有限公司主办,上海电影家协会、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、上海电影评论学会、上影演员剧团承办。5月8日,上海市文联、上海戏剧学院开展了秦怡电影展映活动,放映 《遥远的爱》《苦恼人的笑》《女篮5号》《梦非梦》等秦怡代表作,影迷通过观摩电影追忆秦怡的艺术人生。脍炙人口的《铁道游击队》也于5月9日晚在东方影视频道播出。
秦怡同志纪念座谈会、电影展映等系列活动得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。中国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俞峰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、秘书长徐粤春,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、秘书长闫少非出席座谈会。
栏目主编:施晨露
文字编辑:施晨露
本文作者:钟菡